京ICP备2023000331号-28 投诉举报:315 541 185@qq.com
正义网北京6月20日电(见习记者杨景茹)6月16日,北京沈家本故居举办首期主题文化活动,围绕“沈家本修律与《大清律集解附例》古籍保护价值”,多位法学专家学者、文献修复师共聚一堂,就法律古籍的学术价值、修复价值,法律文化古籍的保护与传承等话题展开交流。沈家本曾孙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沈厚铎主持活动。
(资料图)
沈厚铎主持活动。
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,主持清末修律,提出了一系列法律改革主张,被视为中国法制现代化先驱。沈家本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井胡同,是沈家本晚年居所。目前该故居是“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”,共设有六间展厅,展示了沈家本生平及修律情况,记录了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转型探索历程。
活动中,记者了解到,在字节跳动资助下,清康熙九年(1670)抄本《大清律集解附例(满文)》已于近期由国家图书馆完成修复,该古籍为沈家本主持《大清律例》的修订奠定了基础,也是此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古籍。
李雪梅在活动现场讲解。
满文文献是研究我国满族历史文化和清代史的重要资料。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、沈家本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梅表示,从顺治三年颁行的《大清律集解附例》,到清末沈家本修订完成的《大清新刑律》,《大清律》在清代历朝几经演变,此次修复的康熙抄本《大清律集解附例(满文)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版本,体现了律典发展源流中的连续性、传承性。
“该书承上启下,为之后乾隆年间《大清律例》的制定打下了基础。”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少数民族语文组组长柳森认为,该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,一是反映了《顺治律》修律背景与宗旨的变化,二是补汉文史料之缺,印证了清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。
活动现场,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郭志新用PPT演示了《大清律集解附例(满文)》的修复过程。该古籍原书破损严重,文献修复师需要在坚持“整旧如旧、最少干预、过程可逆”的原则上进行修复,此次修复也对推进相关各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。
古籍修复师用PPT展示修复过程。
记者还了解到,历时近2年,字节跳动资助的104册件珍贵古籍于近期完成修复,并于国家图书馆举办“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——‘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’成果展”。除设立专项基金会资助珍贵古籍修复外,字节跳动还与北京大学合作,共同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“识典古籍”,目前上线古籍1200余部,全部免费开放。
沈厚铎表示,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修复,将古籍文化整理、古籍文献修复与古籍数字化结合起来,可以更好地保护古籍,让古籍活起来,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(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)